當前位置:首頁 > 雕塑名家

雕塑名家

泥人張

時間:2012-01-01 22:50:38  來源:雕塑學校  瀏覽數:

 天津泥人張始于清道光年間,創始人張明山。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風格,其作品取材廣泛,塑造人物生動,塑與繪的結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其藝術地位獲得國際認可。泥人張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成為我國泥塑藝術的又一個高峰。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厚愛的民間美術品,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期間,經過創始、乃至世界認可。令人萬分喜愛。   “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它是繼元代劉元之后,我國又一個泥塑藝術的高峰,其作品藝術精美,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我國民間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于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于《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泥人張彩塑屬于室內陳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約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頭或架上,故又稱為架上雕塑、彩塑藝術,是一個涉及面極廣,運用于各種環境裝飾的藝術形式,有著服務社會、美化環境的重要作用。
1915年,張明山創作的《編織女工》彩塑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張玉亭的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后經張玉亭、張景福、張景禧、張景祜、張銘等四代人的傳承,“泥人張”成為中國北方泥塑藝術的代表。
后人傳承
  1949年后,人民政府對泥人張彩塑采取了保護、扶持、發展的政策,安排張家幾天津泥人張六代傳人  天津泥人張六代傳人
代藝人到文藝創作、教學等部門工作,第二代傳人張玉亭被聘為天津市文史館館長,同時民間彩塑藝術步入大學殿堂,第三代傳人張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學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彩塑藝術專門人才。第四代傳人張銘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學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嘔心瀝血,傳授技藝。從此,泥人張彩塑藝術從家庭作坊走向社會。郭沫若曾題詞“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是近代民間發展起來的著名工藝美術流派,這支數代相傳的藝術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藝術的傳統土壤中,再經大膽創新,遂成為今日津門藝林一絕。
藝術的起源與特點起源
  創始人張長林(字明山;一八二六-一九零六)名揚中外,為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高度的思辯和敏銳的洞察力將當代的風土人情藝術的再現出來。張明山生于浙江紹興。其父張萬全曾是一官員的文書;后到了天津,以制作小型石獸及文具為生。張明山十三歲脫離私塾從事泥塑創作。那時的天津已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商業、貿易發達,流行趕廟會,常有外臺戲,多由名角演出。張明山常躋身其間觀察人物、服飾。名角余三勝到津演出時,張明山為他塑的戲裝像《黃鶴樓》,形象逼真、傳神,從此揚名。那時他十八歲。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大公報》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紀念張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過在觀戲時,即以臺上角色,權當模特兒,端詳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覺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終,而伶工像成;歸而敷粉涂色,襯以衣冠,即能絲毫不爽。”   中國泥塑藝術早在原始社會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最新出土的一尊年代久遠、形體完整的彩塑泥獸,據專家考證為春秋早期的珍貴文物。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約在公元前四七五年以后,秦漢雕塑出現了渾厚、樸拙、流動的風格,像秦《秦始皇兵馬俑》和漢《霍去病墓》-- 它們表現了大氣磅礴、樸拙含蓄的藝術造形。兩漢以后由于佛教的傳入,人們因響往樂土而大興寺院、石窟,于是出現了大同云岡、洛陽龍門、敦煌、麥積山等佛崖。公元七至九世紀的隋唐時代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敦煌、麥積山的泥塑大佛,唐十八陵石刻,洛陽龍門石佛都體現了精美的藝術造型。   從五代十國一直到清末,隨著城市工業經濟的發展,作為造型藝術的雕塑逐漸走向世俗化。盛唐時期的雕塑和繪畫已不多見那些大的菩薩像。“經變”題材的雕塑和繪畫日見增多。宋以后的雕塑則完全體現了現實的人間-無論是四川大足的石刻,山西晉祠、雙林寺的泥塑,麥積山的宋塑,都充滿著人間的氣息。明清的戲曲、小說大多描寫世俗人情。這時期的雕塑已不如秦漢魏唐時期的興盛;泥彩塑及小型雕塑開始興起。它們走進人間、走進家庭,從而,美的整個風貌就大不一樣了。那種人間的神化,那種超群脫俗、高雅華逸的貴族氣派,變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便是“泥人張”彩塑。   藝術特點   “塑”與“繪”-“泥人張”彩塑的藝術特點
形象表現人物
  “泥人張”彩塑藝術取材于神話、戲劇、小說以及現實生活,通過“塑造”與“繪色”不僅形象地表現人物,而且“隨類賦彩”地刻劃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氣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綜合了中國文藝傳統的抒情和線的藝術。《三百六十行》描繪的便是現實的、市井的生活;第一代張明山、第二代張玉亭、第四代張鉞皆曾先后創作過這一主題。《漁樵問答》(張明山作)不單使我們想起邵雍的《漁樵問答》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漁樵問答”-前者借漁樵的問答,來闡明天地事物的道理;后者借柳敬亭和蘇昆生的對話,來道出國家興亡所致的悲痛感,從而透露對人生的空幻之感: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那里?于是最后歸結到隱逸漁樵-而且透過塑和繪展示給我們的不是一般生命中的漁樵,而是兩個“相逢天津泥人張和合二仙  天津泥人張和合二仙
在野”的“退仕”文人。
重塑造人物性格
  “泥人張”彩塑注重塑造、注重對人物性格的刻劃。羅丹和格賽兒的一段對話說:“我告訴你一個重要的秘密。在這座維納斯像前,我們所感受到的真實生命的印象,你以為是怎么來的?-- 是來自‘塑造’的學問。”“泥人張”的作品里正是體現了這一學問,這也是“泥人張”作品里顯現強烈生命感的一個原因。他們捕捉住人物剎那間的動態,并著刻劃人物內在的性格,再加施色。像張明山塑的《嚴振像》《嚴仁波像》人物塑造得十分精確。對這兩件作品徐悲鴻一九三三年在《大陸雜志》上評論說:“色雅而簡,至其比例之精確、骨格之肯定、與其傳神之微妙,據我在北方所見美術作品中,只有歷代帝王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擬之。若在雕刻中,雖楊惠之不足多也。” “泥人張”彩塑注重對市井生活的描寫,并用樸素的色彩,使人覺得作品真實、感人。像張玉亭塑的《吹糖人》、《賣糖者》(三百六十行中的人物)都是當時市井的真實生活。在塑造上,作者準確地描繪出人物的特點和一剎那的動態,并用粗疏的線條將人物衣服的質感表現出來,再施上淡淡的石青色,使我們從這件作品中看到生命的活力。對于這類作品,徐悲鴻曾這樣贊譽:“此二賣糕者,與一買糖者,信乎寫實之杰作也。其觀察之精到,與其作法之敏妙,足以頡頏今日世界最大塑師俄國脫魯悖斯可埃(一八六七-- 一九三八)親王。特脫親王多寫貴人與名流,未作細民。若法十九世紀大雕塑家遠魯(一八三八- 一九零二)雖有眾多件稿本藏于巴黎小宮,于神情亦遜其全。茍作者能擴大其體積,以銅鑄之,何難與比國麥尼埃(一八三一-一九零五)爭一日之長。”
塑與繪的結合
  “泥人張”的作品是塑與繪的兩大結合。先塑造后繪色。在泥塑過程中塑大體為關鍵,先將人物大的形體動態塑出,才有大的感覺,然后刻畫衣紋表現質感,又不傷其骨格。在繪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國繪畫中的工筆書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塑造”與“繪畫”這兩者巧妙的結合,展示給人們的是真實而有力的生命,使人們在一般中看見美,在枝節、片段中看到無限。
中國線
  中國線的藝術傳統始終是中國造型藝術的主要審美因素。隨著戲曲、小說的發展,這種市民文藝展現為單純的視覺藝術是在明中葉以后。明、清兩代中,陳老蓮的《鴛鴦家》、《秘本西廂》可稱明代高峰;他那古絕廳崛、沉雄凝重的造型和樸拙的線描藝術給后世影響深遠。此外,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飄逸灑脫,神采飛動。“泥人張”彩塑正吸收了中國傳統線的藝術。編輯本段相關信息取材
  張明山的《和合二仙》取材于神話傳說中的寒山、拾得(即和合二仙)。民間取和諧、合好古訓之意。作者沒有著重用鮮艷的色彩達到這一效果,而著重在塑造上-除了把二仙的面部刻劃得歡笑外,作者更著重在衣紋上的處理,使衣紋在笑、蟾在笑、手捧的牡丹在笑,加上淡雅的色彩,展示給人們的是一個歡快、吉祥的場面。張景祜的《惜春作畫》構圖完整,人物婀娜之態及衣紋的質感都在塑造上表現出來;色彩華麗高雅、人物情感交融,使人覺得是一幅立體的工筆人物畫。對于塑造,張鉞在他著的《“泥人張”彩塑技法》一畫中這樣寫道:“泥塑的彩塑是用濕潤軟和易于捏塑的黏土,將形體大局依附于骨格的肌肉運動、衣紋變化、面部表情等,自內而外地逐步塑造而成,通過塑造把一切可以觀察的色相、體積、造型、神態等綜合的體現出來,成為體質、神態、光色相結合的形、神并足的塑像。它不單形象地表現人物,而且是“隨類賦色”地刻劃了人物的豐采,使默不作聲的塑像成為“凝眸欲語”的有生命力的生動造像。”“在繪色時又須運用繪畫的技巧,用勾描、渲染、烘托地達到蒼勁、秀麗、典雅、素質、艷美的目的;表達出雅而不俗、麗而不華、素而不舊的效果。”‘泥人張’的作品是以塑為根本為骨法,而畫則是使造像達到體積、光色合一的更接近真實的人物在創作上對不同題材采取不同的創作方法-文者肖長青秀文雅,武者肖短虎背熊腰。張鉞的《樂在其中》就是要表現一個文雅傲骨的文人-著重了刻劃面部表情和手的動態,衣服線條單純、色彩淡雅,展示出高超文雅、天真淡泊的文人氣派。塑者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這件作品中借此抒情,展示出一個超脫、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此外,‘泥人張’的作品有許多仕女的形象。張玉亭的《漁婦》很近似白描或敷施淡彩的仕女畫。整個造型簡潔單純,線條流利明快,加上淡淡的色彩,使塑像具有樸素、單純、圣潔感。同時,她溫柔嫻靜的姿態,又令人感到是一個中國古代美女的典型。
故事傳說
  [泥人張]故事(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泥人張大名叫張明山。咸豐年間常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東北城角的戲院大觀樓,一是北關口的飯館天慶館。坐在那兒,為了瞧各樣的人,也為捏各樣的人。去大觀樓要看戲臺上的各種角色,去天慶館要看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這后一種的樣兒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個人坐在天慶館里飲酒,一邊留神四下里吃客們的模樣。這當兒,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著肚子,架式挺牛,橫沖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門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趕緊吆喝著:“益照臨的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這兒總共三位──里邊請!”   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當下,城里城外氣最沖的要算這位靠著販鹽賺下金山的張錦文。他當年由于為盛京將軍海仁賣過命,被海大人收為義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張五”一稱。但人家當面叫他張五爺,背后叫他海張五。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   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故此,泥人張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有把海張五當個人物。   但是不一會兒,就聽海張五那邊議論起他來。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家臺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臺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著就是海張五的大粗嗓門說:“在哪兒捏?在袖子里捏?在褲襠里捏吧!”隨后一陣笑,拿泥人張找樂子。   這些話天慶館里的人全都聽見了。人們等著瞧藝高膽大的泥人張怎么“回報”海張五。一個泥團兒砍過去?   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里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后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臺結賬。   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張五在那邊,隔著兩丈遠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著正走出門的泥人張的背影叫道:“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   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但天津衛的事沒有這樣完的──   第二天,北門外估衣街的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來一排排海張五這個泥像,還加了個身子,大模大樣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產,足有一二百個。攤上還都貼著個白紙條,上邊使墨筆寫著:   賤賣海張五   估衣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誰看誰樂。樂完找熟人來看,再一塊樂。   三天后,海張五派人花了大價錢,才把這些泥人全買走,據說連泥模子也買走了。泥人是沒了,可“賤賣海張五”這事卻傳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   (選自《俗世奇人》)
小說中的泥人張
  在《陸小鳳傳奇之決戰前后》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為救歐陽情于不死,陸小鳳先后找到勝通法師和葉孤城。勝通法師無能為力,葉孤城連自己中的四川唐門大公子唐天容的朱砂毒都解不了,就更別說歐陽情中的西域之巔的冰寒之毒。此時,陸小鳳轉而問計于京城泥人張。就在陸小鳳通過泥人張發現此事事關南平王府的線索時,陸小鳳也遭李燕北的夫人十三姨太的暗算,好在西門吹雪及時出現,不僅救過陸小鳳,連歐陽情也一并解毒。   此中,泥人張所作的一個泥人也成為陸小鳳的一個解開謎團的重要線索。編輯本段泥人張美術館簡介  泥人張美術館就是由泥人張世家后代集資興建的民辦美術館,其中收藏了泥人張世家六代傳人的優秀作品三百余套,目前陳列的有其中的近百件優秀作品。
第一展室
  此展室主要陳列了泥人張第一代張明山先生的部分作品和史料。   照片第一幅是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天津觀賞泥人張作品,第二幅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天津老城西北角的張明山故居中的作坊外景,第三幅是張明山先生的畫像,其次張明山先生的兒子張玉亭先生的照片,張玉亭先生的兒子張景福先生的照片,及張景福先生的兒子張銘先生的照片。最后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泥人張世家老作坊的工作景。左邊是張玉亭,負責制作人物泥坯大型,左邊是張景福,負責泥坯的細致修理完成,前邊的是張銘,負責人物的彩繪。   張明山的父親張萬全是浙江紹興的一位師爺,隨官吏至河北省深縣上任,后官吏任職期滿辭官而去,失去雇主的張萬全輾轉來到天津老城外西北角定居下來,以教私塾為業。而當地許多鄰居都是窯工,于是張萬全也隨他們捏些泥制的文具、玩具出售補貼家用。生活于這樣的環境中的張明山自幼就接觸并喜愛上了泥塑。   第一展柜就是那時張明山十一、二歲時的作品,其人物的尺寸和不經繪制的特點都顯示出當時民間泥塑的特點。但張明山已在其中融入了西方的美術技法,屏棄了傳統泥塑大頭小身的模式,以實際的比例寫實的刻畫人物。并在此基礎上融入繪畫技巧,發展出自己的雕塑風格。   第二展柜就是其風格的代表作品,肖像系列。并因此成名,成名之后,張明山應一位王爺的邀請在王府中住了兩年時間。在這期間,通過與御用匠人的交流,又在自己的風格中加入了宮廷藝術的成分。   第三展柜是其老年時期的作品,這個時期其作品已不多,價格也很高,所以多為外國人訂做帶出國門。留存的成品很少,多為未上色的半成品,其中木蘭從軍就是內務府大臣為慈禧七十大壽而專門訂制的,因張明山不滿意其構圖而中途停止的半成品。
第二展室
  鐘馗嫁妹,是泥人張的代表作品。傳說,鐘馗原為英俊書生,趕考途中誤入鬼窟,被鬼怪戲弄,面貌被變丑,并因為面貌丑陋而落榜,鐘馗因此而亡。其一同鄉好友考中后為其仗義支言,終于被追授予鐘南山進士,鐘馗之妹也嫁于這一好友。鐘馗嫁妹,表現的就是這一故事中鐘馗為妹妹送嫁的場景。   但作者在鬼怪的形象前又根據當時天津的風俗,加上了似人似鬼的儀仗隊,而這些形象的原形正是當時社會上真實的貪官惡吏。作者以此表達了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作為較早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俄羅斯、扎伊爾等國家先后將這套作品出版為本國郵票。
第三展室
  此展室集中展示了泥人張作品的各種題材。   以神話人物為主的作品,主要有天津盛行的供奉的媽祖像,及體現吉慶福運的八仙過海,麻姑獻壽,南極仙翁等形象。   以傳統故事為題材的作品,除歷史人物形象外,大部分是文學作品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最為代表的,則是表現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如吹糖人等,作者以身邊的人物為題材,以寫實的技法,記錄了當時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態。這是中國雕塑史上第一次,脫離實用功能,以抒發作者情感為目的,采用寫實技法表現現實人物。泥人張藝術因此成為中國本土雕塑藝術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上一篇:柳亞藩下一篇:劉鵬
友情鏈接: 全國石雕石刻設計大賽 浴心陽雕刻 卓克雕塑網 雕刻學校 點擊發送消息給對方申請鏈接
Copyright ? 2009-2014 北京石窩雕塑藝術學校 ┊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政府東側 ┊ 京ICP備14050345號-1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京公網安備 11011102001083號
三分快3官网--[三分快3官网]--欢迎你